在線客服
南區客服 | |
北區客服 | |
項目合作 | |
外貿客服 |
摘自:詩燁 日期:2023-02-27 [返回]
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依托,配置中醫骨干人員和先進設施設備,加強中醫智能化在治未病和重點人群健康管理中的應用,提升服務能力,滿足周邊居民需求,打造一批以中醫藥服務為特色的示范站點,筑牢社區中醫藥網底,夯實醫療健康服務體系。依托2023年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,在全市范圍內建設第二批“上海市中醫示范站點”。具體建設指導標準為:
一、功能定位
中醫藥特色示范社區衛生服務站(村衛生室)是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的居民“家門口”的中醫藥服務平臺,以中醫“治未病”思想為指導,以提升社區中醫藥服務能級為目標,打造申城“最后一公里”中醫特色服務品牌,為轄區居民提供多途徑、多形式、多功能、高品質的中醫藥健康服務,充分融入功能社區,如養老機構、學校、公司企業等,滿足多樣化一站式優質便捷的中醫藥特色服務需求。
二、硬件設置
原則上,站點總面積不低于200㎡,整體裝修裝飾突出中醫風格,內設候診區、中醫診室、中醫治療區和中醫藥特色文化角。中醫治療區不少于5張中醫特色治療床(提供針灸推拿、康復理療、治未病等服務),每張治療床凈使用面積不少于6平方米,并充分體現保護患者隱私要求。配備5類以上中醫特色診療設備,配備中醫藥健康管理及文化傳播設備等。中醫藥特色文化角內可展示中醫醫療技術服務、簡易中醫設備、中藥飲片樣品和中醫養生保健知識等,可開展中醫藥服務自助體驗。
三、人員配置
原則上,至少配備2名具有中級職稱及以上的中醫類別醫師(村衛生室至少配備1名具有5年以上中醫藥診療工作經驗且居民認可度高的鄉村醫生),每周提供5個半天的中醫診療服務。站點內家庭醫生團隊長應為中醫類別醫師。邀請站點品牌特色相關領域的副高級及以上中醫專家下沉站點,每周至少半天,開展中醫帶教和專病診療服務,協議期至少三年,為站點培養中醫專病(專科)診療人才。在做好調休排班和績效激勵保障的基礎上,鼓勵開展午間、晚間和周末等中醫延時服務。
四、中醫醫療服務
1.站點衛技人員能夠熟練運用中醫藥知識和技術處理社區常見病、多發病和慢性病。提供中藥飲片服務,按照中醫藥技術操作規范開展6類18種以上(遠郊村衛生室4類12種以上)中醫藥技術方法(參照《中醫醫療技術目錄》),開展4項上海市推廣的中醫藥適宜技術項目(參照《上海市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操作指南》)。能夠應用中醫藥技術和方法,結合現代理療方法,對慢性疾病、急性疾病恢復期等患者進行中醫康復。
2.以老年人、兒童、婦女、慢性病患者為重點,結合中醫臨床特色優勢病種,應用中醫藥技術方法開展中醫診療和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。鼓勵設立具有流派特色的中醫名家工作室,工作室名專每月開展不少于半天的帶教門診,開展師徒傳承帶教,做實雙向轉診。打造“一站一品牌”,根據本社區人群和疾病的分布特征,探索開展以慢性疼痛、運動損傷、失眠、婦幼健康、老年疾病等為方向的中醫藥特色服務包,形成具有鮮明中醫特色、群眾滿意的技術、管理和服務品牌并大力宣傳。
3.按照相關規定,為有需求的居家患者提供便利,通過家庭醫生簽約服務、上門巡診、家庭病床等多種方式,提供多樣化中醫藥特色診療、康復、安寧療護、健康指導等上門服務。
4.本站點中醫診療人次數占總診療人次數應達50%或較上一年度同比增加10%以上,中藥飲片處方占處方總數比例應達到5%或中醫非藥物療法治療人次占總診療人次比例應達到30%(村衛生室20%)。開展建設前后轄區居民中醫藥知識知曉率和服務滿意率調查(參照《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》檢查記錄表),知曉率和滿意率均達90%以上或較建設前提高5%以上。
五、中醫預防保健服務
1.運用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,為重點人群及慢性病患者規范提供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,推進中醫智能化在中醫藥健康管理中的場景應用,至少開展3種慢性病的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,65歲以上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率不低于75%。
2.在轄區居民中建立至少1個中醫藥特色明顯的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組,定期運用中醫藥理論知識在飲食起居、情志調攝、食療藥膳、運動鍛煉等方面對居民開展中醫藥健康指導,推廣至少1套中醫功法,如太極拳、八段錦、五禽戲等。
3.每月至少舉辦1次中醫藥健康知識講座,更換1次中醫藥健康教育內容的宣傳欄,播放2種有中醫藥內容的健康教育音像資料。
六、綜合保障
1.站點中醫類別醫師優先納入區級及以上人才培養項目,優先參加四大中醫醫聯體牽頭單位雙聘。非中醫類別衛技人員均應參加中醫藥知識和技能培訓。
2.建立社區衛生服務站(村衛生室)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其上級醫療機構的上下聯動、分級診療的服務模式和緊密協作的高效運行制度、激勵機制、管理標準,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站式多維度的中醫藥診療服務,并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。
3.站點所在街道(鎮)支持中醫藥工作,以中醫藥健康服務宣教和指導為目標,推進中醫藥融入功能社區,集中醫醫療、中藥知識、養生保健、養老康復、兒童關愛等宣傳教育和文化體驗功能為一體,充分把中醫藥融入到社區居民和職業人群的生活和工作中,使其能夠更形象、生動、直觀地了解中醫藥文化。